
香港大學社會服務團
Social Service Group, HKU
Session 2021-2022 活動回顧

「『補補』高升」低收入家庭學生義補活動

香港的貧窮問題相當嚴重。當中,香港兒童貧窮比率高達24.2%,換言之,本港大約每四個兒童當中,就有一個生活於貧窮的境況下。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大多教育程度較低,在學業方面未能夠提供太多幫助給小朋友;亦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而未能為他們報讀補習班。
有見及此,本團於四月與循理會屯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合作,為學生提供共四節的數學義補,為15名中三同學補習數學。藉著是次活動,我們希望能減低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業壓力並提升他們在升學時的競爭力,同時提升參加者對低收入家庭或綜援家庭的學生的認知和關注。
因應疫情問題,是次活動只能透過線上進行,但一班香港大學的參加者依然充滿熱誠,分組設計出每堂的教材,再由他們作為導師分班提供數學補習,小朋友在他們的帶領下也積極參與課堂,有問有答。另外,我們於課堂結束後亦加設了十五分鐘的指導環節,令學生可以與港大參加者有更多交流。
是次活動讓參加者對低收入家庭學生有更深入的認識,包括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在疫情底下的學習壓力等。低收入家庭學生因為家中經濟問題,在發展個人潛能和學習方面受到一定影響,若我們能更樂於關注他們的狀況,並為他們提供幫助,或許也能讓他們發展所長,展翅高飛。
「敏而好學」低收入家庭兒童義教活動

.jpeg)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香港於2020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46300美元,位列全球首15位。然而,香港貧富懸殊的情況十分嚴重,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於2016年的堅尼系數高達0.54,五分之一市民長期居於貧窮線以下,近年數字更見上升趨勢,可見本港貧窮議題實在值得關注。
根據香港統計處數字,在肺炎肆虐下,本港的失業率升至6.4%,為16年以來的新高,許多低收入家庭失去重要經濟來源,生活愈見拮据,難以負擔日常生活支出,遑論要支付子女上補習班、興趣班的開支。縱然社會各方在疫情期間強調「停課不停學」,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童在缺乏電腦、無線網路、課後補習的情況下,停課實在無異於停學。低收入家庭兒童與其他來自中產或富裕家庭的兒童在學習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差異窒礙他們學業上的發展,長遠影響他們在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並間接導致階級複製。 故此,低收入家庭兒童的在學習上的困難確實不容忽視。
有鑑於此,本團分別於六至七月以及十月於循理會美林小學合作,舉辦兩期、共九次的英語義教活動,分別向72名及62名小三至小四的學童教授英文。本團希望能夠通過義教活動,增加低收入家庭兒童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另一方面,招募香港大學學生擔任義教籌委會委員及導師,為學童設計英語教材及親身教授英語,藉此增加參加義教活動的港大學生對低收入家庭兒童的認知和關注。
為了提高參與義教活動的導師對低收入家庭兒童的關注,本團邀請了合作小學的駐校社工在每期義教前為導師舉行分享會,簡介該校低收入家庭學生的數據及資料,以及他們的特定需要和導師的注意事項,希望能夠讓參與導師更加認識這群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更能照顧他們的需要。是次義教活動因應本港疫情而將課堂改為先以網上形式參與首3至4堂英語課堂,再於每期完結時以實體形式舉辦校內活動日。義教活動以活動教學形式配合每堂不同主題例如:食物、運動、節日等進行,鼓勵學童與導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將教學融入有趣的活動和遊戲之中,使學童能夠溫故知新,同時寓學習於娛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雖然活動因應疫情而將部分課堂改為以視像會議方式進行,但學童都會開啟鏡頭及麥克風,並踴躍回答問題和發表意見,十分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除了以簡報教導英語詞彙、句式及語法外,義教籌委會委員每堂均會準備不同有趣的小遊戲讓學童重溫所學,而學童都非常投入,玩得不亦樂乎。每節課堂最後的部分是英語卡通觀賞環節,使學童學習英文的同時能夠放鬆心情,並且減低他們對學習英語的恐懼感。除此之外,這次義教活動設有獎勵計劃,鼓勵學童在課堂期間積極參與回答問題及玩遊戲,累積積分換取禮物,許多在活動初期較為被動的學童在導師鼓勵下亦願意踏出舒適圈,嘗試回答問題以及表達自己的想法。校內活動日則以實體形式進行,由於是導師和學童初次面對面接觸,所以導師和學童先自我介紹,其後重溫過去課堂所學,鞏固已有知識,然後再於課室玩融入英語元素的遊戲,如:大電視、角色扮演等。最後,各班學童到學校不同地方參與攤位遊戲,完成各項有關英語的遊戲。儘管英語未必是這些學童最喜愛或擅長的學科,但他們都十分享受當天的活動,更有超過九成的參與學童在問卷中表示是次義教活動能夠提高他們對英語的興趣。除了學童的投入參與外,導師亦得到了與兒童相處及交流的機會,亦讓導師增加對他們的認識,從而提高對低收入家庭兒童的關注。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人必須學習與讀書才能明事理、辨是非。年輕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然而,在繁華的香港裡,卻有這一大群的兒童因家庭的經濟情況而未能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作為大學生,我們不妨更關注這些兒童,並且用自己的一分力,身體力行幫助他們,使他們也能夠如其他兒童一樣快樂地學習,追尋自己的理想。
「標新創異」聯社企體驗活動
隨著人口老化的問題加劇,香港愈見獨居老人的出現。現時全港有152536名獨居長者,即佔全部長者的13.1%。有調查顯示,他們的月入中位數為3000元, 而當中近四成,均有領取綜援,可見他們的財政狀況緊絀,承受著沉重的經濟壓力。他們既沒人照顧,亦因獨處時間長和不懂使用通訊工具而令社交範圍小,加上缺少跟子女聯繫,對其心理和生理的影響甚大,造成日常生活的種種困難。另外,「特殊教育需要」的議題亦開始在近年備受關注,社會意識開始提高,愈來愈多兒童被轉介評估,確診SEN個案逐漸增多。相關數據顯示,在特殊學校就學的SEN兒童數目是8290,而在普通學校就學的SEN兒童數目則有47456 ,有逐步上升的趨勢。他們所得到的支援很少,因大多在主流學校的老師都沒有接受融合教育的訓練,學校在撥款,培訓,人手和專業支援都欠缺資源等,令SEN學童在學習上無法得到專業照顧。
有見及此, 本團於六月舉行了聯社企體驗活動,與三間社企合作,分別是同行共創、呀周電視和同SEN童戲,為參加者提供逾一個半月的實習機會。藉著是次活動,我們希望能透過活動,以激發出能夠幫助獨居長者及SEN兒童的好點子,同時更可提升參加者對獨居長者及SEN兒童的認知和關注。
為令整個活動更完善,是次活動更加入了不同的工作坊和指導環節。三個工作坊包括了街頭訪問、教授針對兩組弱勢社群的講座、創新顧問的分享以及社企負責人分享,都旨在向參加者深入講解兩組服務對象的背景資料和有關社會創新的詳細資訊,以教導他們如何針對服務對象設計和構思社創概念。而指導環節則由兩名教授作導師,協助參加組別撰寫計劃書,目的是給予參加者方向、建議和評價,以完善他們的計劃,最後再由社企負責人來對提出評價和評分。除了豐富他們的背景資料,是次活動亦加入實體服務以令參加者對兩組弱勢社群有所接觸的機會,不再止於言語上的講解。
是次活動讓參加者對獨居長者和SEN兒童有更深入的認識,包括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協助他們的方法等。參加者亦對香港社企有更多的了解,如明白到其運作和成立初心。這兩組弱勢社群一直以來於香港都未能獲得足夠支援和關注,而單憑社企的努力是不夠的。若我們能多點關心社區以及身邊的人,其實不難發現這些弱勢社群的身影。多點留意他們的需要、給他們一些關懷或慰問,戓許已能為他們帶來很大改變,至少讓他們知道,自己未曾被社會忽視或遺忘。讓我們一起成為他們堅持的理由吧!
.jpeg)
「『營』聚• Fireflies」聯中學服務營
.jpeg)

香港的中學生對社會服務的關注度及參與程度一向較低,事實上,社會上有各種議題及弱勢社群是需要被關注及幫助的,如獨居長者、低收入家庭兒童和少數族裔等等,中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棟樑,應該為此出一分力。
有見及此,本團於七月至九月舉辦了聯中學服務營,招募了20位就讀於喇沙書院及16位瑪利諾修院學校的高中生,讓他們參與一連串的活動及社會服務,目的是希望他們能夠增加對弱勢社群的認識及關注,同時增加對籌辦社會服務的了解。
是次活動營的主要活動是讓中學生們自行籌備社會服務並確切實行,途中我們提供不同的活動增加中學生對弱勢社群及籌辦社會服務的認識。例如我們凖備了模擬人生遊戲,讓中學生們體驗各種弱勢社群於日常生活中會面對的困難;我們亦提供中學生們有一次探訪獨居長者的服務,讓他們了解社會服務的流程及提高他們對獨居長者的關注;同時亦舉辦了真人圖書館,邀請了基督教新生協會的戒毒人士為我們分享,讓中學生了解戒毒人士的心路歷程並撇除以往的刻板印象。於對社會服務及弱勢社群有基礎的認識下,中學生們自行設定服務對象並設計一個社會服務,最後實踐出來。服務營結合了學習及玩樂的元素,除了以上具教育性的活動,營中亦有小組遊戲、偵探遊戲及營火晚會,同時亦有模擬諮詢環節,讓中學生們體驗大學文化,我們希望讓中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亦有輕鬆玩樂的時間。
是次活動讓參加者對社會上的弱勢社群有更深入的認識,如他們的特定需要及日常生活中的困難等。同時參加者亦對籌辦社會服務有進一步的了解,希望藉此能提高他們對社會服務的熱誠,將來亦會更加踴躍參加,甚至籌辦社會服務。
「無家之家」露宿者探訪活動
本港的露宿者問題存在已久。根據勞工及福利局的數據,露宿者人數不斷上升,由2016年的896人逐年遞增至2020年的1423人,5年間增約58.8%。傳媒過度的渲染造成大眾對露宿者存著誤解和偏見,露宿者遭到歧視的情況並不罕見,同時他們亦背負著不少負面標籤,如好吃懶做、吸毒者、精神病患者等,令到大眾對他們避之則吉。
雖然沒有法例指露宿是犯法的,但隨著露宿者人數持續上升,政府為了維持治安、確保環境衛生而採取的驅趕行動亦愈趨頻密,當中包括掃走家當、圍封場地等。在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政府部門一聲令下,露宿者的個人物品便會被全數充公,他們被迫遷到另一處,繼續忍辱偷生。露宿者生存空間被肆意扼殺,對其造成的傷害不僅僅是財物損失,還有尊嚴被踐踏。
有鑑於此,本團於十一月與無家者同行合作,舉辦了露宿者群體集中地導賞及探訪活動。我們希望藉此活動,提升參加者對露宿者處境和待遇的認知和關注。
是次活動邀請了前露宿者義工帶領參加者走訪深水埗區露宿者群體集中地,近距離觀察露宿者的生活環境,並以親身經歷講述露宿者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困難,以及政府對待露宿者的不公政策和支援不足。此外,參加者到通州街公園附近的茶餐廳買外賣給露宿者,並邀請他們一同共進晚餐。在過程中,參加者透過和露宿者交流、溝通,得以了解他們的生活,同時向他們表達關心。

不『耆』而遇」 聯舍堂獨居長者探訪活動

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香港獨居長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在2016年,香港獨居長者住戶超過15萬戶,比2006年增加大約54%。由於獨居的長者數量增加,「孤獨死」的情況在香港亦愈來愈常見。有一些獨居長者在家中死亡數日亦未被人發現,直至屍體傳來惡臭才被鄰居發現。
獨居為長者帶來的孤獨感對他們的精神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這些長者的子女通常因為工作緣故,未能時常探望,導致他們產生孤單感。再加上疫情期間,政府立例限制了他們的活動空間,令他們孤獨感無從抒發。長期積累下來的孤獨感會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有某一些長者甚至因為巨大的孤獨感而患上抑鬱症。
有見及此,本團與行善最樂義工隊,利瑪竇宿舍及大學堂合作,於十一月舉行了為期兩日的獨居長者探訪服務。我們希望能夠透過這個活動提高獨居長者的家居安全意識,以及增加參加者對獨居長者的認知和關注。參加者在兩天的活動裏探訪了居住在石硤尾澤安邨及天水圍區的長者,與他們聊天及宣揚家居安全的重要性。此外,本團與利瑪竇宿舍、大學堂為長者準備了一些物資送給長者,希望能令他們感受到年輕人對他們的關懷。是次活動希望可以增加參加者對獨居長者的認識和關注,從而鼓勵他們將來可以更積極踴躍地參與服務長者的活動。
「街角為家」無家者展覽
根據社區組織協會的統計,二零二一年的已登記的無家者的人數達1532人,較二零一九年增加20%。在疫情、天氣及社會情況下,無家者的生活越趨艱難。且政府於處理無家者問題時往往忽略無家者的權益及需要,例如政府人員會在清潔街道時丟棄無家者家當,或是硬性圍封無家者住處等,令無家者得不到基本保障。為保護自身權益,不少無家者都對政府處理無家者問題的方法發表意見,包括對無故丟棄家當等行為進行索償。但同時,由於外界未有太多機會認識無家者的現況及需要,誤會和歧視問題仍然存在。
有見及此,本團於十一月尾舉辦了突發時事活動——「街角為家」無家者展覽,其中盼以不同展板、照片及網上資源向香港大學學生以及公眾提供有關無家者的資訊及故事,如政府如何使用「臭粉」和洗地等方法驅趕無家者、無家者的基本數據及資料等。其中本團亦就著疫情介紹無家者的困難,除此之外,本團亦拍攝了有關無家者的時事影片,其中包括了在香港大學進行有關無家者的街訪,以及一位前無家者的分享,以了解公眾對於無家者的認知和了解和無家者切身處地的問題。展覽亦模擬了無家者的生活環境,供參加者親身體驗無家者的感受,希望讓觀看展覽的人士更切身處地明白他們的需要。
是次活動可讓參觀人士更了解在香港現時情況下無家者的需要,並減少他們對於無家者的誤解或偏見。政府於處理無家者問題時一直使用「圍封」和「迫遷」等方法,卻忽視解決無家者住屋和就業機會等根本問題的迫切性,其實無家者問題原因複雜,涉及多個不同持份者,需由不同階層人士合作處理問題,而作為社會大眾,我們可嘗試多接觸及了解無家者的需要,更可身體力行,參與有關無家者的服務,讓無家者在困難中感受到一絲的溫暖。

「『童』遊港大」南亞裔兒童活動

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現時在香港居住的少數族裔人士共約有84,000人,佔本港總人口數字的百分之八,其中來自印度、尼泊爾人及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南亞裔人士,更是當中的大部分。南亞裔的兒童住戶的貧窮率達三成,即每三個南亞裔兒童就有一個是來自貧窮家庭,比全港兒童住戶的貧窮率高出一倍。南亞裔兒童在生活上正面對種種的問題,例如語言障礙及文化差異、經濟困難﹑功課及學習困難﹑公眾誤解、缺乏社交生活等。
有鑑於此,本團於十二月與循道愛華邨服務中心合作,舉辦了一個為期一天的南亞裔兒童同樂日。我們希望藉此活動,增加南亞裔兒童對香港大學與香港文化的認識,以及增加參加者對南亞裔兒童的認知和關注。
於活動日,參加者帶領兒童在香港大學的校園內進行關卡遊戲,主題圍繞香港不同方面的文化,如特色建築、小食、節日等。兒童能夠在有趣的遊戲中加深對香港文化的了解,也學會了不少詞彙。活動後,中心向本團幹事表達兒童十分享受這次同樂日,亦有不少兒童表示希望再次到訪香港大學校園。除了兒童的投入參與以外,參加者也表示於是次活動中透過與南亞裔兒童的交流及接觸,更加了對他們的認識,也表示日後也會希望參加同類型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