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ssion 2016 - 2017 活動回顧

1. 「藝」創明天


病童探訪活動「藝」創明天於四月尾圓滿結束。活動為期四個星期,於每個星期六舉行。活動的第一天,參加者與病童一同製作襪子布偶。由於當天其他病童需要接受治療,只有一名小朋友參加,參加者也怕他會感到尷尬;可是,病童之後也與參加者熟絡,也十分投入製作過程。病童把他的創意和想像力化為可愛趣緻、只屬於病童的布偶,希望可以陪伴病童走過治療的路程。第二天開始有更多的病童參加,參加者跟病童們製作紙黏土,把他們愛好的物件賦予形象。雖然製作過程中不少病童遇上困難,參加者也鼓勵他們不要放棄,努力做到最好。

第三天的活動日中,參加者與病童一起在大畫紙上畫畫。原本是打算教小朋友畫圓圈,進行Circle Painting這項減壓和促進他們社交技巧的活動,但他們忠於自己的創意和主見,最後突破我們的框架,用畫筆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色彩繽紛,充滿童真的畫作令人目不暇給。在最後一次活動日裡,病童製作了「石頭娃娃」,把自己的心意畫在小石頭上,捧在手心,待會兒把它們送給一直在病患路途上支持自己的親友。

「藝」創明天,讓我們明白到即使是病童也能用想像力,創出自己一片天空。他們像其他健康的小孩一樣,有夢想,也有想做的事。希望這次活動後,參加者能在活動中受到啟發,對病童的需要有更多的理解;也希望我們能夠為病童們帶來快樂的四個星期六,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展現自己獨特的一面。

2. 暑期英語義教計劃

 
改善貧窮問題,要以減少低收入人口著手;減少低收入人口,要從裝備低收入學童入手;裝備低收入學童,要以提供平等接續教育的機會為目標。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服務團本持此目標、於過去幾年均有為本地弱勢社群舉辦義教活動。今年,本團與觀塘區一小學合作、為四十三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童舉辦由六月至八月、為期十堂的英語義教課堂。

在香港,英語被視為必要掌握的技能,且於升學、就業階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英語畢竟非本地華人的第一語言,學習英語難免靠的是學校、補習學校等的教育,最令人婉惜的是,香港內表演較出色的學校不少為直資學校、或者所處校網位於高尚住宅區內、而且補習學校亦索價不少,而升學又往往與參加的興趣班所獲得的技能的多少有掛勾,種種原因累積下來令香港的教育階梯與學生的家庭入息間形成直接關係。換言之,學童有機會因家庭入息較低而令其獲得比其餘同齡學生較少接觸平等質素的教育的機會。有見及此,本團籌辦暑期英語義教計劃,希望幫助改善此問題。

本計劃有兩個目標 –提高港大生對本港低收入家庭所面對的問題的關注、及提升低收入家庭學童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要改善一個社會問題,單靠本團之力並不足夠,反之,將社會問題帶至鎂光燈下、令人們關注亦為重要一環。因此,本計劃亦有港大生成為義教委員會成員,撰寫及教授計劃教材。同時,要讓學生擅長於某領域或科目,經常練習是少不免的;要令學生願意投放時間與精力練習,則要提升其對該科目的興趣。因此,本團認為長遠提升學童的英語水平、收窄與其他學生於起跑線上的差距,提升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會是更佳之舉。

教育,被視為改善貧窮的長遠有效方法,但在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家庭入息仍有機會成為接續平等質素的教育的阻力,不過你我均有能力改善此問題。

3. 退。憂

 「退。憂」是本團於4月為引起大眾對退休保障議題關注的活動。活動第一部份為模擬人生,讓參加者體會到人在退休後的一些需要和憂慮,為他們在審視香港現時退休保障時提供新的視角。 在活動的第二部份,參加者亦就退保方案進行街訪,與不同界別的街坊交流意見。親自訪問過後,幹事和參加者都改變了對退保的既有觀念。我們發現長者不一定支持全民退保,年輕一代亦不一定支持有經濟審查的方案,備受批評的MPF制度亦有他的支持者。參加者及幹事都對退保議題有更深認識。

4.開「懷」博物館


本團服務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活動:開「懷」博物館於6月圓滿結束。參加者與一眾老友記都渡過一個令人難忘的6月 。

第一天活動適逢端午節,義工和老友記首先進行音樂傳球遊戲,其後我們教授如何製作紙粽香包。雖然在過程中他們都有遇上困難,但都十分投入製作,製造出顏色鮮豔的紙粽。活動中義工和老友記都不吝分享端午節的往事,令製作過程充滿歡笑。第二天活動則以懷舊服飾為主題,我們利用舊T-shirt與服務對象製作環保袋,過程中以樹葉圖案裝飾。 過程中與參加者分享舊日趣事,有講有笑。第三天活動中,我們製作了西瓜紙扇和波子畫。波子畫以維港的圖案作背景,服務對象不斷搖紙皮箱,以點上顏料的波子搖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維港輪廓畫。

而最特別莫過於在活動的最後一天,參加者與老友記首先把先前拍下的相照,拼貼成一本本相薄,精靈的他們都笑指照片把他們拍得很上鏡。最後,參加者把所有製成品放進親手回憶盒,更一起以不同方法設計,讓老友記發揮創意,整作一個屬於自己的「博物館」。博物館盛載的不只是製成品,還有四次活動日的回憶和參加者的心意。

開「懷」博物館,旨在透過製作手工品,與老友記打開話匣子。 「開懷」是我們希望帶給患者的東西,透過互相了解、溝通, 拉近參加者和服務對象的距離;博物館是希望把回憶和心意留下。活動也令參加者更明白患者所需,例如他們的情緒問題,以及溝通技巧等。在活動過程中,中心社工不斷向我們強調對話的重要性,因為認知障礙症患者可能已經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而參加者更需不斷鼓勵患者投入活動。

也許我們經常聽到長者緬懷過去,但從未想過他們為何如此陶醉 ,因為不論長者或認知障礙症的患者,都希望有人共鳴,聽聽他們的故事。 我們或許從未想過幫助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其實很簡單,一個讚賞,一段對話都可以令患者得到快樂。

5.Project Oasis

Project Oasis作為一個大學及中學聯校社會服務籌辦計劃,邀請了瑪利諾修院學校(Maryknoll Convent School)和香港華仁書院兩間中學合作,希望能夠打破往日社會服務在大家眼中沉悶古板的形象,讓更多年輕人投入到服務本地弱勢社群中去。 整個計劃歷時三個月,期間參加者會透過不同的活動認識弱勢社群,從而更加了解他們的情況和需要,務求在之後的社會服務中真正地幫助到他們。在四月的時候便已經招募了12位組爸媽,並且在六月時舉行了兩次的組爸媽訓練,幸運地我們邀請到了專業的歷奇導師協助培訓,認識到不少帶組的技巧和須知,更培養了彼此之間的默契。 第一次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見面是在六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當天除了一些破冰及分組遊戲,打破參加者之間的隔膜,建立團隊關係外,還設計了模擬體驗活動(Soci Game)讓參加者體驗了傷殘人士的生活。過程中,他們戴上了經過改造的眼鏡,模仿不同的眼部疾病,嘗試完成一些看似再簡單不過的任務,例如:限時內作答扭曲的試卷,體驗視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在體驗結束前,亦特地加入了時事元素,重演警方誘導智障人士認罪一案的環節,要求參加者在不能說話和失去視力的情況下證明自己的清白,希望能夠讓大家反思過去的社會議題。同時,有幸邀得女同盟會的跨性別人士到校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他們在外貌和我們並沒有什麼分別,卻屢屢因為性別問題而受到誤解。以上不過是冰上一角,但都值得我們反思,弱勢社群在社會上面對的苦難和歧視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或許再多的言語描述都是蒼白的,抵不過一次親身的體驗,在第二次見面時我們便參與了Crossroads Village 的Global X-perience,經歷了難民的生活。我們身處黑暗,被槍聲和吼叫所圍繞,面對未知,感受到了強所未有的恐懼。當我們得知這根本不及難民十四分之一的痛苦時都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和心酸。在香港其實也有著這麼一群難民,但是卻往往都被忽略了,希望透過是次活動大家都能夠反思,幫他們發聲,喚醒社會對他們的關注。 最後必不可少的當然是二日一夜的Service Camp了,當中包括模擬人生和服務計劃書撰寫等環節。在模擬人生的活動中融合了不同的社會實況,例如是貧富懸殊的議題,富二代參加者們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擁有夢寐以求的生活,但基層市民耗盡時間也未能向上流動,造成了跨代貧窮的問題。在Camp裡面我們也加插了Campfire和密室逃脫等的娛樂活動,讓參加者們提早感受大學文化,稍作休息。第二天則有計劃書的咨詢環節,就服務內容提出建議,務求在日後實踐時更加順利,正視弱勢社群所面對的困難,捨身處地地幫助到他們。 其實計劃最特別的部分在於一班大學生和中學生一起籌辦服務,期待他們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用自己的方式幫助有需要的人,創造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回憶。

6.童」天空迎新營

O Series除咗 O Project之外,仲點少得 O Camp呢? 為了歡迎各位香港大學新生,並且讓新生們對社會服務有更大興趣,本團舉辦了「童」天空迎新營,並於九月尾順利結束。 是次迎新營以新來港人士為主題,希望參加者可以更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困難,從而反思現有的社會問題及如何以自身幫助有需要的人。當中,模擬人生遊戲讓參加者從第一身角度出發,明白新移民人士在生活上面對的各種困難。於迎新營的第二日,參加者更有機會親身接觸新移民家庭兒童,與一班小朋友製作了糖不甩,並進行了一些簡單遊戲,讓他們了解香港文化。 此外,迎新營亦包括了不同遊戲,如Running Man及偵探遊戲,希望各位新生互相認識,拓闊大學的社交圈子。在此,感謝各位組爸媽的幫忙,讓參加者更快打成一片,並讓迎新營進行得非常順利。 希望參加者能夠通過是次迎新活動,更進一步了解新移民人士所面對的問題及需要,並更快融入大學生活!

7.Room Visit

探訪獨居長者活動「Room Visit」於十月中完滿結束。本團聯同利希慎堂、施德堂以及利銘澤堂於16/10 及23/10舉辦了兩次探訪,旨在令本團會員以及更多港大學生認識到本地獨居長者以及長者家居安全的問題。 是次活動除了讓參加者了解到獨居長者的生活困難,更讓參加者明白長者家居安全的重要性。於活動中,參加者分成3-4 人一組,每組探訪3戶長者,並且帶同物資給予長者。合作中心亦為參加者提供表格,讓他們透過溝通和觀察,了解長者的最新狀況,在過程中亦有部份參加者發現有住戶沒有裝備「平安鐘」,家居安全響起警號。 正如樂施會於2016年的報告指出愈來愈多貧窮長者單獨居住,缺乏支援。活動希望透過兩次探訪可以引起他們對獨居長者問題的關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8.Min-Us One

MinUs One 與少數族裔合作快閃跳舞活動 Min-Us One 於十一月中旬完滿結束。Min-Us One 寓意少數族裔(Minority)和我們(Us),終有一天能活在一個無分彼此,沒有歧視的大同社會(One)。是次活動與小童群益會賽馬會南葵涌青少年服務中心合作,歷時一個半月,希望以舞蹈作為媒介,促進彼此文化交流。並於十一月十三日在中環和尖沙咀海旁進行表演,藉hiphop和印度舞快閃在社區推廣種族共融以及反歧視的信息,說明大家無分膚色、種族都能歡樂共處。 少數族裔也在同學帶領下共同參觀港大校園環境和景點,閒談日常校園趣事以及生活瑣事,對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十二月,我們更到祖堯村青年藝墟表演,在服務對象所生活的社區展示是次活動成果。 活動期間最深刻的莫過於見證參加者和服務對象由開始互不相識,害羞於踏出第一步交流,到後來在活動結束幾星期後也相約食飯,閒談生活趣事。在後期的練習日,小朋友一看見我們就邊跑邊喊著我們的名字,然後抱著我們打招呼。在活動中有限的休息時間中大家也活躍地玩各種遊戲,大概大家久久也忘不掉這些平凡的瞬間。我想活動中最寶貴的就是大家一起相處說笑的時間吧。 參加者和服務對象在活動後期更為熟絡,分享了日常生活上因言語不通導致的種種困難。有參加者在本地學校就讀,各科學習成績不俗,唯獨中文成績一直未能跟上進度,亦擔憂文憑試中的中文成績。 在香港少數族裔因種種偏見和誤解令他們難以融入社區。他們更因言語不通,專業資格不獲認可和文化及宗教差異在日常生活中遇上種種困難。作為在香港土身土長的年輕人,大家有著相近的興趣和話題。雖然雙方文化和生活習慣不盡相同,但主動認識、溝通和交流讓我們消除誤解。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並非互不相干的獨立團體,應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和取向。學習欣賞彼此的不同之處能讓我們建立一個更多元化和融和共處的社會。 少數族裔並非難以接近,只是我們平日缺乏機會去接觸和了解。認識、尊重和欣賞讓我們打破隔膜。

9.WeToGather

拾荒者探訪活動“WeToGather” 圓滿結束。是次活動與新福事工協會合作,在西環和西營盤進行兩次的拾荒者探訪活動,希望增加參加者對拾荒者議題的關注。 探訪活動在9/11 和14/11晚上舉行,參加者除了幫助收集紙皮,購買物資等實質行動外,更讓參加者切身了解和關注拾荒者和貧窮議題。過程中參加者除了體驗收集紙皮,亦會把紙皮轉送給拾荒長者。拾荒工作的辛勞和其收入的不成比例令參加者有深刻的體驗(1斤紙皮只值$0.5)。 此外,拾荒長者視紙皮為金錢的態度亦令參加反思現時長者為何要為糊口奔馳,社會對長者的支援是否足夠?活動亦讓參加者反思為何路人會對年輕人拾荒報以奇怪的目光,卻對同樣拾荒的長者不以為然? 最後,我們亦透過擺設有關拾荒者議題和數據的展覽,向港大學生宣傳有關議題。 現時香港每 3 個65 歲或以上長者之中,便有 1 人陷於貧窮, 貧窮其實近在咫尺。 《拾遺》第七期將會深入探討拾荒長者的議題,敬請關注。

10.High Table in the Dark

拾與視障人士共進晚餐— High Table in the Dark 於11月18日圓滿結束。是次活動於香港大學大學堂舉行,旨在令參加者設身處地體驗和了解視障人士日常面對的困難。High Table in the Dark 融入香港大學傳統的文化 - High Table Dinner,令參加者有雙重的體驗。在晚餐完結後設有一個分享環節,視障人士可以藉此分享他們的生活點滴,參與者也可藉此機會向視障人士 發問,從而令體驗更加深刻。緊接下來的就是視障人士樂隊-Molecular Mind 表演。參加者除了可以欣賞音樂表演外,亦明白到視障人士也能一展所長。

bottom of page